乡村遗产查甜心包養網中的“村超村晚”_中国网


乡村遗产是传承与包養網心得创新相互促进的社会成果。近年来,人们不仅关注历史村落与文化景观、文物与乡土建筑、文献与民俗技艺,更将目光投向乡村博物馆、乡村公园、当地特色传统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等。

新的节日受青睐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年有390余个民族节日,其中万人以上的节日有120多个。2024年龙年到来之际,这里又增添了一个新节日:“村超村晚”。

今年2月3日,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举行,以此拉开了喜迎新年的序幕。

“村超”是指由当地群众自创举办的“贵州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文件,鼓励各地开展“四季村晚”活动。

2023年,榕江以“村超”名气大增。“村超村晚”也入选了2024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

“村超村晚”的重头戏,是来自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职工联队与贵州省村超联队之间进行的2024龙年“村超”足球贺岁战;随后,“舞醉龙”、侗族大歌以及苗族锦鸡舞、摆王木鼓舞等节目一起在“村晚”舞台上大放异彩。激烈的体育赛事与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展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节日的气氛一直到深夜还未消散。人们看完比赛,观摩了表演,又涌到了街上。赛场周边设置了年货大集,挤满了货摊和游客,人声喧嚷,到了晚上则愈发热闹,沿街饭店挑起大帐,各式风味食摊同样“烟火气”爆棚……榕江这座小城,常住人口不到40万,而“村超村晚”当天,至少有3万人来到现场观看。

搭建新的交流平台

来到榕江就可以发现,人们似乎已经“适应”了这样的节日场面。据榕江县“村超”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举办“村超”系列赛事以来,当地累计接待游客超733万人次,仅夏季就接待519余万人次;网上点击浏览量更是达到惊人的580亿次。2024年新赛季,“村超”的参赛村队覆盖了榕江全县所有乡镇街道,从举办初期的20支迅速增加到62支,总人数超过1800人。从春节前到年后的元宵节,几乎每天都有比赛,再搭配特有的芦笙会、山歌赛等节庆活动,榕江的龙年年味既“浓”又“新”。

进入2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这进一步激发了榕江人的文化激情。榕江县文化馆馆长李莎是“村超村晚”的执行导演,也是“村超村晚”舞台上的演员。“全场2300多名村晚演员来自榕江各个乡镇、各行各业。”她说,“这是村里的晚会,不仅展示民族文化,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李莎还透露,“村超村晚”组委会正在谋划,在龙年吸引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文化节目走进“村超”。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被誉为“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榕江县民族节日众多,民俗活动丰富多元,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29个中国传统村落,每年的民族民间节日多达25个。

榕江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创新融合到了“村超”中。在球队入场和比赛间隙,侗族大歌、芦笙、摆王木鼓舞、多耶舞和少儿体操轮番上阵,加油助威。表演者来自不同村寨,身着多彩华丽的民族盛装组成啦啦队环球场穿行,成为球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尤其是当侗族大包養歌回荡在球场上空时,现场的人们都被那传唱千年的歌声感动到了。

侗寨增添新活力

“村超”的吸引力,已辐射到球场之外。

从榕江县城出发,在山间向东北方行进25公里,就可以抵达栽麻镇的大利侗寨。2006年12月,大利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全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一路盘桓上山。绕过高大茂盛的古树林,这座典型的侗族村落逐渐出现在眼前。冬雨刚刚来过,包養树枝上垂挂着冰霜;溪水穿寨,夹映着两岸的风雨桥、鼓楼和吊脚楼。村民们围坐在鼓楼的篝火边,身着盛装,唱起侗歌。

春节前夕,寨中各处已经贴上春联,挂好了红灯笼;风雨桥上,侗族姑娘编织着花带,各式民族手工织物围绕在身边。穿过风雨桥,沿石板路来到寨子高处,这里是侗家包養網标志性建筑九重密檐式六角攒尖顶鼓楼。鼓楼是侗寨的象征,也是集会议事的公共场所。逢侗族新年等节日,全寨人都要相聚在这里,至今习俗仍存。

侗寨大多隐于深山幽谷间。“大利”之名来源于古老的侗族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利侗”,自明初建寨,大利侗寨的历史已延续600余年。

2024年春节期间,这个原本偏远的民族山寨也迎来了客流高峰,许多游客其实就是球友。“村超”和“村超村晚”也期望为分布在周边的历史村落、村寨中的“非遗”引入新活力。为此,榕江推出“超好游”路线,制作和发布各类打卡旅游攻略,在“村超”举办期间,还有340.62万人次的游客被“带动”“引流”到周边县市。

年轻人回乡创业

距离大利侗寨不远就是丰登侗寨。为庆祝龙年春节,侗寨村民唱大歌、唱侗戏,打糍粑、做豆腐;长辈们还会拿出平日里一遍遍染晒好的侗布,给家里的小孩做过年穿的新侗衣。进入丰登,到处可以看到“倚山人”的品样标识,这里的山水田园间坐落着“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主理人杨成兰是从这个村寨里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我从小上山采植物染布,听着家家户户的织布机声音,穿着自家人用双手制作的衣服长大。‘倚山人’即倚山而居的人,想表达的是侗族人与大自然一直和谐共处、相互依存。”杨成兰说。

2016年,杨成兰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创业做侗布。刚起步时,工作室只有20平方米大小。她挨家挨户找织娘,坚持手作侗族土布。现在,她的合作伙伴有300多人,遍布周边十几个县。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天才妈妈”项目也在此落户,通过带动精通侗族织染手工艺的妇女就地就业,不必再外出打工,从而减少了留守儿童现象。

创业8年,杨成兰在乡间地头建起了集染坊、手作房、织布间、体验空间、文创展厅一体的工作室;不仅做植物染、手工织布、文创产品,还发展起了非遗研学、侗寨民宿。产品也远销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2022年,“倚山人”被列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传习中心,也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我们结合现代审美,讲究创新和实用性,希望做出能让更多人使用和喜爱的非遗产品。”杨成兰说。

侗布技艺多以口口相传实现传承。侗布的制作工序繁多,包括纺纱、织布、染布等,每道工序都极费时间与精力。在当代,侗布制作工艺同样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这么多年来,总担心这个手艺失传。”杨成兰描述工作室背后的故事,“我们不断去吸引、培养年轻人,希望他们了解当地文化,感受其中的魅力。”

“与刚创业那几年比,现在工作室的年轻人多一些了。”杨成兰说,“这一年来,‘村超’火爆出圈,也让我们这里的客人多了起来,更多人前来关注和了解这里的非遗。我盼望这样能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努力去做,也希望我们的侗包養網族土布走向世界各地。”

关注新的文化现象

“‘村超’让更多人知道榕江,也让榕江的民族特色、非遗文化更加出名。”榕江县月亮故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文创负责人罗芸说。在榕江县“青于蓝蓝染艺术中心”和“月亮故乡文创中心”,特色蓝染总能吸引前来看球的游客。在“村超”赛场周边的非遗展销区,许多产品也出自这里。

2018年,位于榕江县城古州老街的两湖会馆,成为“榕江县月亮故乡文创中心”,展示服装、家具、首饰、文具等民族艺术系列文创产品。2023年夏季开始,公司推出了“村超”系列的T恤、足球抱枕、车载香囊、丝巾、胸针、首饰、包袋、装饰画等一系列蓝染、蜡染产品,仅2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40万元人民币。

“那时我们要马不停蹄地加班生产。”罗芸介绍。平时车间里只有十几个绣娘,而在“村超”最火的时候,每天都需要40多个绣娘,最高峰时竟有95个绣娘同时在车间忙碌。

这些心灵手巧的绣娘大多来自榕江县周边各个村寨。设计师刘洋是“月亮故乡”的创始人。从2018年起,刘洋发起了公益项目“让母亲回家——手艺点亮回家之路”,公司把车间也搬到了当地扶贫搬迁小区,便于绣娘就近工作,有些活计还可以带回家里做,从而带动村寨妇女就业。“忙碌的时候,绣娘每月的计件报酬能到三四千元。”罗芸说。

“村超”也为两湖会馆引来了新客流量。这里是“月亮故乡”蓝染研学主题线路的地点之一。“村超村晚”举办的当天,在会馆举办了春节前最后一期研学营的开营仪式和蓝染体验课。

罗芸明显感到,在“村超”和新媒体传播的带动下,返乡的年轻人变多了。新招募的许多研学非遗讲师,都是返乡的年轻人;“村超”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蓝染文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融合机会”。

“村超”“村晚”为乡村遗产带来的衍生效应,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各地新出现的文创产品、文化品牌,为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镇和非遗保护创造了更多的“接力”机会,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进入可持续良性发展轨道的大大小小“村超”“村晚”,不仅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更可能逐步进入乡村遗产的大家庭,成为其中的活态构成。

链 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享有歌舞之州、森林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族侗族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等诸多美誉。

黔东南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56项78处。

黔东南历史遗存厚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拥有415个中国传统村落、1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摘自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网站)

浙江绍兴:千年黄酒的新时尚去九宮格見證_中国网

3月1分享5日,在位于绍兴市柯桥区的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酿酒师傅在对冬酿结束的黄酒进行“扑带糟”操作。

近年来,在黄酒主产区浙江绍兴,黄酒产业在保留纯手工酿制技艺的基础上,开始向智能化生小樹屋产迈进家教,逐步实现酿造智能化、储存智慧化、勾调数字化、物流无人個人空間化。与此同时,结合小樹屋国潮,越来越多终端店铺推出黄酒奶茶、黄酒咖啡、黄酒布丁等创意饮品、美食,消费场景和包装愈发年轻态。

2023年绍兴市规上黄酒生产企业的总营收和利润实现双增瑜伽教室长,黄酒衍生品也成为古城旅游消费的一大热点。

新华社记會議室出租者 翁忻旸 摄

  

走进肯尼亚国家博物馆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查包養網站发展门户

这是5月16日在内罗毕国家博物馆拍摄的“镇馆之宝”——“图尔卡纳男孩包養”(中)。“图尔卡包養網價格纳男孩”骨骼化石于1984年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西岸被发现。除了脚部和某些包養行情部位缺失,这具包養網價格距今约160万年的化石堪称史前人类最完整的骨架。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于1910年修建,收集、研究和展示肯尼亚自然、文化、历史和当代艺术的珍贵收藏包養網品,是非洲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主馆为内罗毕国家博物馆,同时管理着许多区域博物馆、遗址和纪念碑。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 摄

  

年轻人查包養網心得“抢占”老年旅游团: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惊喜_中国网

刚过去的这个五一黄金周,被称作是一个“人从众”的假期。火车票抢不到、酒店贵到爆、交通堵到只想喊叫……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为了省心省力,一些年轻人选择加入老年旅游团。

“抢占老年团”,近来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成为一种旅游新风尚:跟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起出游,让他们反而有了不少新收获。

意外惊喜

报名老年团不料成“团宠”

为了五一出游省心省力,30岁的朱琪报名了一个老年团,却收获了一份意外惊喜。

朱琪参加的旅行团一共50多人,除了她,其他人基本上是她的父辈年纪。

在去景点的路上,朱琪就体验到了老年团的不同之处。比起与同龄人旅行时各顾各的安静,老人们则是欢声笑语。有的老人会主动跟朱琪唠家常,说说昨天的《新闻联播》,聊聊超市有什么在打折,探讨一下市场里的砍价心得……跟老人们聊起这些,朱琪才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事情。

朱琪报的这个旅行团不包一日三餐,吃饭只能自己解决,因为是团内年龄最小的“孩子”,朱琪顺理成章当上“团宠”。“很多叔叔阿姨特别热情,怕我吃不饱,各种投喂,除了干粮,还有各种小零食。”朱琪说。

今年五一假期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人从众”,朱琪去的景点也是如此。不过,她很庆幸报的是老年团,因为老人们旅游的节奏比较慢,时间不是很赶,因此朱琪体验到了与之前“流水线”式观景不一样的感觉,她可以更舒适地去关注沿途的风景。

旅行的第一天下起了小雨,爬山的台阶湿滑。朱琪本打算自己穿行山顶,但考虑到包養網天气原因和叔叔阿姨们的身体状况,朱琪选择和他们一同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叔叔阿姨会一直叮嘱朱琪小心脚下,朱琪也会帮他们拎包、拍照。

让朱琪感到放松的是,叔叔阿姨们在旅途中是真正没有烦恼的。

刚刚考研上岸的刘心雨为了图便宜,便报名参加了一个老年团去北京旅游。

在旅途过程中,心雨能够感受到叔叔阿姨对北京的向往,这些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关于北京的很多知识,她也都是从叔叔阿姨们那里听来的。

让心雨印象深刻的是,因为毛主席纪念堂需要提前预约,每个时间段都有参观人数的限制,所以团体预约不是很容易约上。叔叔阿姨们反复地问导游能不能进去参观,当听导游说约不上的时候,心雨能够从老人们的脸上看出那种极度遗憾和失落的表情。有一位爷爷站在毛主席纪念堂前瞻望了十多分钟。

“老年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我所向往和羡慕的,等我到了那一天,我也会这样生活。”朱琪觉得,这次参加老年团的体验感很不错,以后有机会她还会选择老年团旅行。而起初因为老年团的价格比纯玩团便宜近一倍才报名的心雨,在跟老年团一起去北京旅游后,甚至庆幸自己加入的是“老年团”。

意外发现

老年旅友比你想象的“疯狂”

尽管在很多网络社交媒体上,“抢占老年团”已成为热搜词,但多数年轻人首次加入老年旅游团还是因为“误入”。

今年正在读研究生的张雪在去年暑假期间曾经报团去九寨沟旅游,结果就“误入老年团”。

意识到自己走入老年团时,张雪已经上了旅游大巴。正在车上找空位的她,发现车里一排排坐着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年人,心里的疑惑和忐忑瞬间袭来:“我到底在什么地方?”

在大巴车最后一排,张雪和同伴找到了并排的座位,路上她跟前排的叔叔阿姨问起来才知道,这个团就是老年团,不仅这辆大巴车上是老年人,后面的大巴车上也都是老年人。

喜欢旅游的张雪去过青海、武汉、四川,都是自由行,这次跟团出行她是陪着闺蜜来的,闺蜜要做一个旅游线路体验的项目,张雪听说能够去避暑胜地九寨沟,便高兴地来作陪。而张雪的闺蜜事先也不知道参加的是个老年团。

想到要和这么多老人一起旅行,张雪一开始有种“大事不妙”的感觉,最大的担心是“不会好玩”。

第四次去泰国旅游的陈帅也是这么想的。当他走入老年团时,第一感觉是泰国这种异域风情的旅游并不适合老年人。

陈帅这次去泰国,是因为要陪朋友,但他担心自己做不了一个“好导游”,于是选择报团。结果集合时他才发现,这个旅游团的20多个人里,有一多半是老年人。

起初的旅行跟陈帅想的差不多,老人的作息和年轻人不一样,比较规律。团里的几个年轻人每天结束行程后还会去按摩、喝酒、吃烧烤,而老人们则早早就睡了。

泰餐的用料主要以海鲜、水果、蔬菜为主,口味偏酸辣,很多年轻人都吃不习惯,更不用说老年人,吃团餐时很多老人都吃不了多少,但他们不会像年轻人一样去外面买顺口的东西吃,而是将就着把饭吃完。

不过,随着旅途的深入,陈帅发现老人只是在生活习惯上跟年轻人有一些差距,但在“玩”这件事上,有些老人甚至比年轻人还会玩。

到了海边,老人们也会下海玩水,有的老人玩起来还很疯狂。当时团里可以自费580元报名环岛拖伞项目,很多老人居然想都不想就报名了。有一位老奶奶兴致勃勃地报名要和年轻人一起玩,虽然最后因为紧张放弃了,但这让陈帅觉得老人们更像是可爱的“孩子”。

张雪也发现,对于玩这件事,老人似乎比年轻人融入得更快。她所在的旅游团到达藏地时,导游安排了跟当地藏民互动的环节,反而是老人比年轻人更快地融入了进去。“当时一个藏族小伙在献唱,整个屋子的气氛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叔叔阿姨们围成一个圈一起拍手,跟着音乐节奏一起转圈,跟着节奏舞动,越来越兴奋。”张雪说。

在藏族小伙进行“哈达”文化表演的时候,叔叔阿姨们会开心地摆pose,三五成群地抢着拍照,开心到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张雪说,那一刻她从叔叔阿姨的笑容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她甚至因为叔叔阿姨们的可爱,感动得差点流泪。

意料之中

彼此友善但交往存在边界感

“误入老年团”的年轻人曾担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年轻人普遍认为老年人的交往边界感较差,有些老年人会不断地拉着你问东问西,打听你的工作家庭状况和婚姻生育情况。不过,这种担心多数时候是多余的。

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子怡说,她也是“误入老年团”的,但这次去普陀山的老年团总体来说玩得还是很轻松的。

一些老人会跟她聊些客套话,如果有些话题她不愿意聊,老人们也不会强行追问。“因为大家都互不相识,所以彼此还是很友善的,肯定存在边界感。”子怡说。她感觉自己所在的老年团里的老人普遍受过教育,传说中的那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老年团里并没有出现。

“他们不喜欢跟陌生人打成一片,不会过多交包養流,也没有感觉到因为我是年轻人就对我格外关心。虽然他们总体都很和谐、很温柔,但他们也是有一定边界感的。”子怡说。

在老年团中另一个被担心的问题是“购物环节”。但在参加过老年团的年轻人看来,他们的购物体验如何取决于参加的团的性质和人员构成。

张雪参加的九包養寨沟旅游团的老人在购物上就比较理性。在银器和玉器环节老人们买得很少,只是在药材店里会买一些自己可能需要的保养品。而心雨参加的那个旅游团,由于本身价格就极其便宜,所以购物环节的体验就不是很好,导游针对老人们被疯狂“洗脑”,不少老人买了很多不值钱的东西。

收获

老年团里找到“需要”与“被需要”的感觉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很多写“抢占老年团”的文章中都会提到“老年团治好了年轻人的社恐”。年轻人发现,在老年团中,他们与其他团员(即老人们)的沟通会明显多于同龄人。有心理专家分析认为,社恐的治愈来源于人际关系中的需要与被需要。

在普陀山旅游的子怡说,吃饭时,包養行情老人们会经常问她吃饱了没有,和子怡同桌吃饭的一位老爷爷看着桌子上的菜比较少,害怕大家吃不饱,还会自掏腰包买一份酸菜鱼让大家一起吃,团里还有一位老奶奶买橘子分享给大家。

张雪陪闺蜜去九寨沟时,她的闺蜜还带着上小学的弟弟,小男孩刚一上大巴,就成为了车上叔叔阿姨们的“宝藏”。张雪能明显感觉到,看到这么小的男孩,老人们便不自觉地被带入了“爷爷奶奶”的角色里,全程把他当“自己的孙子”宠。

他们会把自己带来的好吃的分享给孩子。弟弟因为没吃到想吃的菜而闹脾气时,同桌的爷爷也会吃不下去,只想安慰弟弟。

张雪还发现,旅途中每次集合时,自己和闺蜜永远是最后一个上车的,这也是很多参与过老年团的网友的共同体会。不过,老人们对于年轻人的“迟到”很宽容,虽然自己习惯了早睡早起,从不迟到,但他们也能够体谅年轻人贪玩、贪睡的作息。有的老人还说:“趁你们没来之前,我们先坐着歇歇。”

其实,老年团出游中,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交流和互助是双向的,但在出境游里,老年人往往更需要年轻人的帮助。

陈帅发现,老人们在语言方面普遍不如年轻人,他们会麻烦陈帅等年轻人帮着填写入境申请表。在与当地人交往中,老年人也更依赖年轻人,他们不愿主动跟外国人打招呼,需要买东西时会让年轻人帮忙。这时包養網比較,老年人会把团里的年轻人当自己的儿女一样依赖。

在这次老年团出游中,心雨发现,团中的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依赖还因为他们不能熟练地利用网络。由于旅行团不管晚饭,心雨都是在北京各地打卡烤鸭店、涮肉店,但很多老人就只能在宾馆周围吃,或者凑合一碗泡面。当他们听到心雨说去吃了烤鸭和涮肉的时候,还主动跟心雨说下次要叫上他们一起吃。

文/本报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陈金库

统筹/林艳 张彬

追梦“老男孩”和他的农民工查包養app俱乐部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2月13日,在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成员在现场演出节目。

2月13日,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欢包養網價格歌笑语,往日机器轰鸣的车间被临时改造为演出舞台,李俊岐带着一群来自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的“演员”,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工人们送上一场精彩的慰问演出,共同迎接元宵佳节。

今年72岁的李俊岐是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村村民,他酷爱文艺,作词谱曲、弹奏演唱样样在行。随着经济发展,楼底村周边工厂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为更好地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他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于2011年11月成立了楼底农民工俱乐部,自费购置音乐器材、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我原来在县文化馆工作过,后来辞职开工厂,一直有个文艺梦。”

俱乐部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7名包養成员,不光是附近村镇,还有很多石包養行情家庄市里和外县区的爱好者大老远跑过来加入俱乐部。表演队、战鼓队、民乐队、曲艺队,俱乐部成员分工明确,所有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编排、演出。

如今,楼底农民工俱乐包養部已经小有包養網名气,李俊岐始终坚持以公益演出为主,偶尔有点收入会给俱乐部成员发放饭费或交通费。李俊岐说:“我一直坚持文艺梦想,有朋友叫我‘老戏骨’,也可以称呼我追梦‘老男孩’。”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  1  2  3  4  5  6  7  8  9  10  

追梦“老男孩”和他的农民工俱乐部_中国乡村振查包養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2月13日,在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石家庄市包養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成员在现场演出节目。

2月13日,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欢歌笑语,往日机器轰鸣的车间被临时改造为演出舞台,李俊岐带包養網心得着一群来自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包養乐部的“演员”,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工人们送上一场精彩的慰问演出,共同迎接元宵佳节。

今年72岁的李俊岐是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村村民,他酷爱文艺,作词谱曲、弹奏演唱样样在行。随着经济发展,楼底村周边工厂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为更好地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他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于2011年11月成立了楼底农民工俱乐部,自费购置音乐器材、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我原来在县文化馆工作过,后来辞职开工厂,一直有个文艺梦。”

俱乐部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7名成员,不光是附近村镇,还有很多石家庄市里和外县区的爱好者大老远跑过来加入俱乐部。表演队、战鼓队、民乐队、曲艺队,俱乐部成员分工明确,所有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编排、演包養出。

如今,楼底农民工俱乐部已经小有包養名气,李俊岐始终坚持以公益演出为主,偶尔有点收入会给俱乐部成员发放饭费或交通费。李俊岐说:“我一直坚持文艺梦想,有朋友叫我‘老戏骨’,也可以称呼我追梦‘老男孩’。”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包養行情我是村里1000个孩子的儿童主任”(倾听)_中国网

核心阅读

儿童主任是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的关键一环,也是家庭、学校之外离孩子最近的人。目前,我国已有66.7万名儿童主任,基本实现了村(社区)全覆盖。

2010年,云南德宏的陇川县、瑞丽市、盈江县三地入选第一批儿童主任模式试点,如今已推行儿童主任制度近14年。近日,记者走进云南德宏,深度观察儿童主任制度为当地带来的变化。

10岁的小溪,是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画本上,画着头戴斗笠、面带微笑的自己和3头小牛。坐在身边的,除了奶奶,还有这个村子的儿童主任板小莲。

“我是村里1000个孩子的儿童主任。”板小莲今年47岁,担任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景罕村儿童主任13年多,跟村里的孩子们建立了深厚感情。除了常常举办亲子活动,村里所有0到包養18岁孩子的信息分类包養、权益保障、补助申请等事务都归她管,服务的儿童最多时超过千人。像她这样的儿童主任,陇川县共有77人,覆盖全县所有村委会及社区。

儿童主任从哪儿来

本地选拔+高校培训

德宏州地处偏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不少儿童及其家庭面临困难时,不了解如何向党和政府、向社会寻求帮助。

2010年5月,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联合启动“中国儿童福利示范项目”,以多地12个县120个村为试点,每个村设置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将有关儿童保护的福利政策联通到有需要的人,这些人就是后来的儿童主任。

陇川县在第一批试点名单中,最初划定了10个儿童主任模式先行示范村。“每个村配备1名儿童主任,服务村中所有0到18岁的少年儿童。”陇川县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股股长张发勇介绍,“我们通过考试从本村村民中选拔了10名儿童主任,均要求高中及以上学历。”

“最开始,我并不了解具体情况,只知道是和儿童相关的工作。”板小莲坦言,当年,她除了务农外,还是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村委会干部看中了她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包養能力,向县民政局推荐了她。

“结合各地实际,我们主要从当地村民中选拔,几乎都没有相关经验,要从头开始培训。”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助理谷雯燕说,研究院专门为儿童主任项目提供人才培训等支持。

如何从零开始培养一名儿童主任?在景罕村儿童之家,记者翻看板小莲10多年来的学习笔记,里面除了有关儿童的基本理论,还有政策解读、个案研究等等,字迹工整、条理清晰。“一年一本笔记本,足足记了10多本。”板小莲说。

“为了使村级儿童工作队伍专业化,从怎么入户登记,到相关儿童政策的介绍解析,再到心理辅导、活动带教,我们为儿童主任提供了一整套培训课程。”谷雯燕介绍,“我们每年在当地举办两次线下培训,同时配有线上课程,儿童主任必须通过考试才能上岗工作。”

据介绍,儿童主任考试分初级、中级、高级3个级别,对应不同的科目和工作内容,不光是村级的儿童主任需要考试,县级儿童工作的负责人同样要参加。“每次儿童主任培训我都会参加,也顺利通过了‘高级’儿童主任考试。”张发勇说。

2019年4月,在前期10个村的基础上,陇川县将全县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纳入政府购买服务,实现了全县77个村委会及社区的儿童主任全覆盖,同时落实了儿童主任的工作补贴。

经过充分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2019年,民政部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村(居)委员会普遍设立儿童主任,并明确了儿童主任具体工作职责。截至目前,全国已配备66.7万名儿童主任,基本实现村(社区)全覆盖。

2023年,民政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对各地进一步加强儿童主任队伍建设,健全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关爱服务内容清单,加强专业能力培训,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作出部署安排。

儿童主任工作怎么开展

摸清底数+长期服务

986人——在瑞丽市俄罗村儿童主任瑞应的笔记本上,清晰记着这个2010年写下的数字。2010年,她刚当上儿童主任,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挨家挨户采集儿童信息。两个月时间,瑞应走遍俄罗村下辖的13个村民小组,掌握了村民家里每名儿童的信息。

受当地发展状况影响,早年间俄罗村困境儿童比例较高。“通过入户采集信息,我把每个儿童的信息整理成册,分析家庭情况,标注出需要帮助的儿童,每月上报至民政局,申请相应的救助和补贴。”瑞应说。

宋丽娟是瑞丽市民政局儿童工作督导员,长期从事儿童福利保障工作。她介绍,为保障儿童主任模式顺利运行,村一级需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儿童,随后通过州县(市)乡镇多级联动机制,由市民政局协调相关的保障落实。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市级包養平台推薦层面有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儿童工作的副市长专门召开会议协商解决,确保每一名儿童都得到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宋丽娟说,自上而下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儿童主任制度的顺畅运行。

了解信息只是第一步,儿童主任还要进行长期跟踪服务。瑞应有几本特殊的档案文件,上面是所有需要重点关注的儿童家庭资料,多年积累下来,这份名单已有300余人。

小岩是这份特殊名单中的一员。多年前,瑞应在一次入户探访中了解到,小岩父亲患有重病,只有奶奶带他,生活较为困难。一次凌晨3点钟,小岩奶奶给瑞应打电话,说孩子半夜点着蜡烛在床边看书,怎么劝都不肯睡觉。

顾不得夜色浓重,瑞应赶到小岩家。家里没有桌子,男孩用书本堆叠成简易书桌看书复习。“家里条件差,孩子爱学习,总是生怕哪天就没书读了。”小岩奶奶道出了实情。

“阿姨跟你保证,一定帮你申请到补助,你只管好好读书。”瑞应跟小岩说,“这样看书伤眼睛,以后还要有好视力去读更多的书。”

在相关补助申请到位后,瑞应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小岩家回访,了解孩子的最新情况,直到小岩去城里念高中。后来,瑞应从家访中得知,小岩顺利考上了警校。

多年下来,瑞应跟踪服务了300多名像小岩一样的孩子,有的因为家庭原因险些辍学,有的因为自己不想读书很小就踏入社会。瑞应走家入户帮助申请补助,甚至到孩子打工的火锅店上门“劝学”,鼓励他们一定要继续上学。

“回想这些年,我服务过的孩子里几乎没一个辍学,还有40多人考上了大学。”瑞应说。

儿童主任工作带来了什么

亲子活动+温馨反哺

“除了帮助解决农村孩子生活上的困难,还要尽可能让他们的童年丰富多彩。”村里的“儿童之家”每月一次的亲子活动,是瑞应的另一项工作内容。

瑞应还记得,2011年第一次组织亲子活动时,村里有60多对家长和孩子报名参加。活动内容是“两人三足”游戏,对这里大多数家庭来说是难得的体验。

现场很热闹,百余人在“儿童之家”外的空地上,大手牵小手,欢声笑语不断。“家长孩子一起参与,不仅收获了开心,改善了亲子关系,也提升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瑞应回忆,“很多家长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一位家长在活动结束后激动地找到我,说自己很少和儿子一起玩游戏,牵儿子手时,全身都在发抖。”

有了一次次成功举办活动的经验,每个月俄罗村的亲子活动日就成了村里特殊的“赶摆日”,也就是傣族群众所说的赶集日。村里的“儿童之家”因此成了孩子们爱去的地方,8点半开门,孩子们7点多就在门口探头探脑。

在景罕村,板小莲把培训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融入活动中。村里的残障儿童小亮,很排斥和同龄人活动。为了鼓励他更好地融入群体,板小莲邀请他和父母参加亲子活动,在舒缓的音乐中,大家放松活动,小亮也渐渐能开心地与人互动。

还有一次活动,板小莲让所有孩子用雪花片塑料积木做拼图。有个叫小俊的智力残疾儿童,思考问题慢了些,空间想象力却极为丰富。“小俊用简单的雪花片拼出了一个立体机器人。这让我们发现,即便是智力残疾的孩子,也能找到自己所长。”板小莲说,在县民政局的协调帮助下,如今小俊就读于州上的特殊教育学校。

现在,景罕村的“儿童之家”亲子活动中,常驻主持人板小莲还有许多帮手。那些曾接受过她服务帮助的孩子,有的在外念大学放假回家,有的大学毕业后考回了当地工作,他们抽空都会回到村里,带着弟弟妹妹们一起参与活动。

2022年考上研究生的小敏,从13岁开始就接受板小莲的跟踪服务。她从生活困难的家庭走出去,如今学有所成,其间离不开儿童主任和各级组织的长期帮助。

“每逢放假,我都会回来帮板妈妈的忙,看着这些活泼的孩子们,就想到了当年的自己,希望我也能成为村里孩子的榜样。”小敏说。

瑞应有同样的感慨:“令我开心的是,那些我以前服务过的孩子们每次回村,都会跟我报告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把我当成家人。看着每个孩子茁壮成长,就是儿童主任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新华全媒+丨“追星”青年,记查包養網录中国空间站“成长”_中国发展门户网-国家发展门户

9月20日晚,刘博洋(左)和好友王卓骁在中国空间站过境前进行科普直播活动。

2022年,“90后”天体物理学博士刘博洋,包養網價格用自主研发的光学跟踪程序在地面成功拍摄到中国空间站清晰特写影像,用镜头记录着中国空间站的“包養行情成长”。

出生于1990年的刘博洋,从小就对天文有着浓包養網排名厚的兴趣。刘博洋高中加入学校“天文社”,高考考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本科毕业后,他去了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之后通过联合培养去西澳大学读博。目前,刘博洋正在参与北京大学“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

从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个喜欢用望远包養镜看月亮的男包養平台推薦孩,到天体物理学博士,再到天文摄影师,刘博洋用多种方式探索着星空。对于未来,刘博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工程价值,也做好天文科普,把星辰大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新春走基层|两代村医的查包養網站比較坚守 三代人的传承_中国网

2月20日,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梁柱明(中)、梁德和(右)、梁思为祖孙三人一起回家。

包養广西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村医梁柱明和儿子梁德和接力扎根乡村,守护着村民的健康。包養

1968年包養網,梁柱明接受完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后,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受父亲影响,梁德和也投身医学,1998年毕业后回到村里与父亲一起为当地群众把脉问诊。环江村人口近5000人,梁柱明、梁德和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只要村民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从入户进行慢病随访到开展包養卫生健康政策宣传,从治病救人到完善村民健康档案,梁柱明和梁德和把群众的健康放在了心里。

如今,梁德和的儿子梁思为也成了一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他告诉记包養者,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毕业后也要回到这里,跟爷爷、爸爸一起,守护好大家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