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乡村医生”人才机制 发展优质乡村医疗——湖北咸宁“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调研报告_中查包養国网

为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湖北省咸宁市从2017年起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建设。为了解其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笔者团队到咸宁市咸安区、通山县、崇阳县、嘉鱼县、赤壁市等地及部分乡镇、市直相关单位开展调查。调查发现,通过近7年的努力,咸宁市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下不去、艺不精、留不住等问题,还须从人才引进、培育和留用方面进一步发力。

调查显示,咸宁市现有户籍人口304万,其中农村人口212万。近年来,通过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建设,全市共配备310名大学生村包養網医,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机制建立。咸宁市自2017年出台工作方案起,建立大学生乡村医生培养机制,合理分配招录计划,通过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二是用好项目育才。按照全科医师标准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并定期选派学员到合作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践锻炼,对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实行6个月的岗前培训及三年师徒结对指导,帮助其尽快适应村医岗位,扎根乡土。三是创新举措留才用才。咸宁市出台一系列政策为相关工包養網作做好保障。一方面,强化定向就业。结合本人意愿和就近便利,安排毕业学员到村卫生室工作,享受政策规定的乡村医生待遇,年收入不低于本地村医收入的平均水平。对符合条件的,还可依法选拔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兼职。另一方面,有效提高补助。在落实省级对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免费培养政策的基础上,对在职学历提升大专和本科的村医也均实行了免费培养。同时从2022年开始,对录取后的在校培养学员,提高补助标准;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职称岗位比例;对在岗大学生村医直接发放一次性就业生活补助。

咸宁市“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未学好,下不去。项目生源多来自城市,校地沟通协调不够,毕业后到基层服务面临编制、待遇、住房、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现实困难,招生培养、签订协议、违约处理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二是过渡短,艺不精。根据笔者团队对2021届188名毕业生(其中在岗村医165人)进行的调研显示,毕业培训缺少统一标准,有的直接在乡镇卫生所实践一个月后上岗,有的采取“老带新”方包養網式,导致部分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够,而且过渡期间缺少相关政策保障,使乡镇卫生所培训压力大,无法满额运行。三是保障弱,留不住。目前乡村医生收入主要来源于以下三部分:村医配合当地医疗卫生部门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取得的经济补助;村医接诊患者时发生的基本医疗服务补偿;国家针对零差价销售基本药物的专项补助,人均年收入不足1.5万元。特别在部分地理条件较差、人口流失严重地区,乡村医生外出行医困难、成本高、收入低。

为进一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工作,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如下:

健全过渡培训制度。一是结合乡村的现实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培养方案。培训应突出实用性与适宜性,注重临床能力的培训。二是探索与各级医院医生对口帮扶、上下交流机制。通过双向派遣医生,积极发挥上级医院人才设备优势,提高乡村医生专业水平。三是完善激励机制,通过行政考核和经济激励,增强乡村医生继续学习、钻研专业的积极性。

多措并举,切实保障待遇。一是多渠道保障并提高收入。探索乡村医生底薪制度,确保偏远困难地区乡村医生基本收入,提升乡村医生工作服务积极性;采取措施保障各项补助落实到位;积极探索有效补偿方案,适当提高基本药物制度专项补助。二是完善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建议参照包養網比較民办教师“民转公”等办法,开展乡村医生“农转公”身份转换试点,引导其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于不符合条件到龄退出的乡村医生,要进一步提高养老待遇,妥善解决乡村医生的退后生活保障问题。

注重项目宣传,优化培养体系。一是招生宣传要进村进户,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该项目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明确“来自农村,服务农村”的定位。二是优化“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是建立毕业生跟踪随访的有效措施。

“一村一名大学生乡村医生”是优化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包養措,下一步,应基本实现乡村医生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择优将一定比例大学生乡村医生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事业编制管理,乡村医生各方面合理待遇得到较好保障;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更好保障农村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万千气象看云南 | 西双版纳多措并举查包養網站比較强力打造现代化边境幸福村_中国网

央广网西双版纳4月6日消息(记者 魏文青)近日,万千气象看云南·西双版纳采访团一行,先后走进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龙镇曼栋村委会曼费村小组、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委会龙利和勐景来村小组、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委会曼弄老寨村小组、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委会会龙村小组,近距离了解各村在强边固防、乡村振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包養網

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同向发力、苦干实干,以典型引路全域打造“四型示包養平台推薦范村”,一个个美丽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串珠成线,千里边疆呈现边民富、边疆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曼费村:打造强边固防美丽幸福村

统一的蓝色屋顶、复古的傣式建筑、干净整洁的院落、绿树红花的道路……在景洪市曼栋村委会曼费村小组,村容村貌整洁干净,庭前屋后花团锦簇,格外醒目耀眼。

曼费村的美丽“蜕变”是在2022年完成的。参与到美丽村寨建设中来的曼费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构建出一个美丽宜居的乡村样貌。景洪市勐龙镇党委书记万陈华介绍,村小组积极筹划举办首届边贸互市节,吸引300多个沿路摊位商家进驻,20户农户在庭院开设客栈、餐饮、东南亚百货销售等经营主体,3天的时间户均增收800余元,村集体创收4.5万元。此外,村小组每周日常态开展赶集活动,推动村组持续增收,预计村集体年均增收84万元,布局业态50余户,户年均增收3.8万元。

曼费村的“美丽”还来自村民们的勤劳致富。近年来,曼费村发挥劳务资源优势,组建村小组劳务运输队11支132人,根据勐龙(240)通道劳务需求,由村干部依次分配务工任务,有序输出村内劳动力,实现村民务工、务农“两不误”。同时,村小组盘活土地资源,转租土地162.2亩,2023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如今的曼费村家家户户生活好了、腰包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建成了强边固防、乡村振兴样板村。

龙利村:搭“感恩桥”开启新生活

沿着宽敞整洁的“极边感恩第一桥”——龙利桥,采访团一行走进位于中缅边境的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龙利村民小组,砖混或木结构的傣楼错落有致,农户房前屋后栽种着花草树木,墙壁上用竹子拼制成各种寓意美好包養的图案,别有一番风味。

龙利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玉儿囡介绍,2020年4月19日,云南省领导深入打洛镇打洛村调研时了解到龙利村民小组因打洛江阻隔、农特产品难销、经济发展受限的情况后,专门安排资金建设龙利桥。

龙利桥于2020年7月5日开始修建,当年12月31日便建成通车。龙利桥建成通车时,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将其取名为“极边感恩第一桥”,并写下对联:“打洛江源远流长泽润边陲,感恩桥路畅人和惠通龙利”。自此,龙利村民小组结束了村民出行办事要绕行六公里崎岖边境小道的历史。

龙利村民小组的田间地头,各类特色经济作物长势喜人。目前,龙利村民小组有耕地464亩、林地380亩,产业以橡胶、火龙果为主。2022年,村民通过“特色经济作物+庭院经济”模式,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

勐景来村、会龙村:村寨+景区”激活边境乡村文旅发展

蜿蜒的打洛江、精美的塔林、别致的民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勐景来村有原汁原味的傣族村寨,迷人的热带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傣家风情。

勐景来村民小组长岩温相介绍,近年来村民小组党支部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采取“党支部+企业+村民”运作模式,打造集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田园特色综合体——“勐景来景区”。村民小组通过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行“村寨+景区”模式,建成“香水莲花稻田庄园”。村民通过景区分红、景区务工、庭院经济等渠道实现增收,走出了一条现代化边境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子。

据介绍,勐景来村民小组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既发展乡村旅游,又为游客保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独特风光。勐景来规划出傣族传统村寨保护区、田园风光游览区和热带特色农业种植区三大功能分区,拆除异化老化建筑,统一为传统干栏式建筑风格,景区“热、傣、水、边”特色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如今,勐景来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国家及省、州、县20余项荣誉称号。一座山清水秀、业兴民富的傣族特色旅游村庄正蓬勃发展。

与勐景来村傣家风情不同,位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补蚌村的会龙村小组则是一派哈尼族风情。绿瓦红墙的哈尼族新居,色彩鲜艳的花纹、图腾,推窗就能看到的青山碧水。

会龙村属于半山区,是一个以哈尼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村寨。会龙村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与望天树景区签订协议,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开展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景区把会龙乡村旅游产品纳入望天树旅游线路产品统一营销推广,重点推出会龙村研学旅游、雨林徒步、观鸟、农特产品选购、民俗风情体验等旅游项目。同时景区与会龙村在会龙村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运营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创建等方面联合开展,最终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

如今,不少到望天树景区等周边旅游的客人都会“拐”到会龙村“打卡”,节假日入住还要提前预约。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会龙村累计吸引10000余人次游客,30余个团体前来观光体验,营业额累计达90000元,劳务收入户均增收6000余元。

贺开村:一片茶叶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混镇贺开村的贺开古茶园,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古茶树从山腰一直延伸至山顶,山峦连绵,云雾缭绕,茶园里一派繁忙的采茶景象。茶农们穿梭于茶叶绿海之中,采摘今年新春鲜嫩的翠芽。

贺开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泽忠介绍,贺开古茶园有古茶树230余万株,是国内迄今保存较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古茶山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

2019年,贺包養开村整合资金,采取“村党组织+企业+茶农”的合作模式,引入公司,建设316平方米的茶文化特色民宿和民族文化展示项目,生产制作出系列茶产品,构建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到近20万元,茶农户均增收5000多元。

同时,贺开村还以项目为根基,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引进企业,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贺开庄园半山酒店,开发配套系列产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茶旅模式,每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吸纳本地群众就业500余人,让群众多渠道、多方式、多元化增收,描绘了生态包養網美、产业兴、人才聚、百姓富、组织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追梦“老男孩”和他的农民工俱乐部_中国乡村查包養網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2月13日,在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成员在现场演出节目。

2月13日,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欢歌笑语,往日机器轰鸣的车间被临时改造为演出舞台,李俊岐带着一群来自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的“演员”,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工人们送上一场精彩的慰问演出,共同迎接元宵佳节。

今年72岁的李俊岐是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村村民,他酷爱文艺,作词谱曲、弹奏演唱样样在行。随着经济发展,楼底村周边工厂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为更好地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他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于2011年11月成立了楼底农民工俱乐部,自费购置音乐器材、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我原来在县文化馆工作过,后来辞职开工厂,一直有个文艺梦。”

俱乐部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7名成员,不光是附近村镇,还有很多石家庄市里和外县区的爱好者大老远跑过来加入俱乐部。表演队、战鼓队、民乐队、曲艺队,俱乐部成员分工明确,所有节目都是包養網自己创作、编排、演出。

如今,楼底农民工俱乐部已经小有名气,李俊岐始终坚持以公益演出为主,偶尔有点收入会包養網给俱乐部成员发放饭费或交通包養费。李俊岐说:“我一直坚持文艺梦想,有朋友叫我‘老戏骨’,也可以称呼我追梦‘老男孩’。”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  1  2  3  4  5  包養網6  7  8  9  10 包養 

追梦“老男孩”和他的农民工俱乐部_中国乡村振兴在查包養網站比較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2月13日,在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成员在现场演出节目。

2月13日,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派欢歌笑语,往日机器轰鸣的车间包養網被临时改造为演出舞台,李俊岐带着一群来自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农民工俱乐部的“演员”,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工人们送上一场精彩的慰问演出,包養網心得共同迎接元宵佳节。

今年72岁的李俊岐是石家庄市栾城区楼底村村民,他酷爱文艺,包養網作词谱曲、弹奏演唱样样在行。随着经济发展,楼底村周边工厂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也随之快速增加。为更好地丰富大家业余文化生活,他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们于2011年11月成立了楼底农民工俱乐部,自费包養行情购置音乐器材、音响设备、服装道具等,“我原来在县文化馆工作过,后来辞职开工厂,一直有个文艺梦。”

俱乐部由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7名成员,不光是附近村镇,还有很多石家庄市里和外县区的爱好者大老远跑过来加入俱乐部。包養行情表演队、战鼓队、民乐队、曲艺队,俱乐部成员分工明确,所有节目都是自己创作、编排、演出。

如今,楼底农民工俱乐部已经小有名气,李俊岐始终坚持以公益演出为主,偶尔有点收入会给俱乐部成员发放饭费或交通费。李俊岐说:“我一直坚持文艺梦想,有朋友叫我‘老戏骨’,也可以称呼我追梦‘老男孩’。”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  1  2  3  4  5  6  7  8  9  10  

守得住传统 跟得上新潮(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_中国查甜心包養網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核心阅读

创新传统工艺,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开发潮流玩具,发掘古包養網老非遗的青春模样;走进日常生活,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已有400多年历史。如今,惠山泥人创新呈现形式、融合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包養網下去。

当传统泥塑艺术遇到现代金属制品,会发生什么?

今年春节期间,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上,完赛的选手们惊喜地领到一份特殊奖品——“惠山泥人奖牌”。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传统惠山泥人“阿喜”,吸引了许多目光。

“这一奖牌是为登山活动定制的,我们对‘阿喜’形象进行了创新:脸蛋更圆、眉眼含笑,与金属质地相得益彰,也与惠山古镇浑然一体。”奖牌设计者、无锡市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介绍,将传统泥塑艺术与现代金属制品相结合,让奖牌既美观又实用,兼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奖牌的“出圈”,离不开惠山泥人手艺人和相关从业者的不断努力。文创台灯、潮玩盲盒、非遗主题咖啡馆……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山泥人正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传统工艺“牵手”金属材料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阿福阿喜”憨态可掬的形象十分经典。清朝时期曾有相关大小作坊40多家,而后许多作坊一度倒闭。1954年,地方政府将艺人与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进行生产,1958年更名为“惠山泥人厂”,2012年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然而,非遗传承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随着市场变化,传统的‘阿福阿喜’渐渐被各类新潮玩具比下去。”惠山泥人厂常务副总经理夏征介绍,厂里最少时仅20个师傅,2019年之前连续多年亏损,陷入生存困境。其实,2002年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后,泥人厂也曾尝试创新,但产品设计包養網受传统思路局限,仍以“阿福阿喜”和戏曲人物等经典形象为主,创新始终“小打小闹”,开发出的文创产品大多也未离开摆件这一传统功能。

创新,迫在眉睫。

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以奖牌的创制为例,周汉庆介绍,惠山周围的稻田中,有种“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黑色黏土。团队延续这一原料,用黑包養網泥手工捏出4寸大小的“阿喜”后,开模“复刻”出尺寸统一的泥坯。两种材料的融合如何实现?为了泥人与金属的第一次“牵手”,周汉庆和同事们尝试了近10种胶水,在半个月内赶制出1200枚奖牌。

此外,工艺师们还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一只红色泥塑小兔在球形的玻璃罩中,它不仅是八音盒、小夜灯,还是一个“大展宏兔”加湿器……这些巧思,出自惠山泥人厂44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之手。

“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时尚元素“碰撞”非遗文化

嘟嘟脸、背带裤,这是大阿福?不,这是潮流玩具“倷泥摩摩”。

“在传承经典形象的同时,我们也想做一款年轻人喜爱的潮玩盲盒。”惠山泥人厂的文创团队经过调研,了解到90后、00后年轻人更喜欢具有时尚气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便与一家设计公司合作,对“阿福阿喜”进行挖掘,前后修改了数十版方案。

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拿出当时的设计图纸:“最终提取出圆脸、发髻、肚兜这3个有辨识度的元素加以二次创新——女孩发髻上增加发带、男孩穿着时尚的背带裤。

潮玩的名字来自一名本土音乐人为泥人创作的主题曲,团队发现用无锡话讲惠山泥人时发音像NANIMOMO,节奏轻快又有潮流感。经过讨论,潮玩的新形象取名为倷泥摩摩(NANIMOMO)。

团队结合无锡本土美食设计系列主题盲盒,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开发文创,一度也面临不同声音。“我担心这一步迈得太大。”夏征是从业30多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使用PVC新材料、进行3D打印批量生产的潮玩,是否会超越传统的边界?迎合市场是否会“拉低”惠山泥人的品质和文化定位?夏征等从业者在思考。

然而,老师包養行情傅们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前,惠山泥人的订单每月一两万元,2020年以来逐步增加,现在稳定在每月20万元。”夏征了解到,许多年轻人、外地游客在买了盲盒后,开始好奇和关注其背后的非遗文化:“原来这就是惠山泥人。”

王杰坦言,从实践来看,惠山泥人给了潮玩产品文化底蕴,而网红产品又让非遗焕发活力,两者互为支撑、互相反哺。现在,惠山泥人厂扭亏为盈,去年还新招了4名00后学徒,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我们要守得住传统,也能跟得上新潮。”夏征说,如今,传统惠山泥人与倷泥摩摩在产品设计上互相启发借鉴,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沉浸体验“解锁”消费场景

周末,无锡南长街一间紧邻古运河的咖啡店。顾客赵女士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阿福摩卡”“阿喜拿铁”“泥人美式”……店长马柯热情地介绍:“我们是‘倷泥摩摩’咖啡店。”

“惠山泥人,以前我只在图片上看过,没想到还能跟咖啡结合。”在店长的提示下,赵女士注意到,这间咖啡店的与众不同:江南园林式的门窗下,摆放着一排“大阿福”;地板和桌布的颜色,都是经典的“泥人红”;桌椅左侧是一排排倷泥摩摩文创专柜;对面的展示区,还有一名老师正在现场捏泥人。

赵女士选择了“咖啡+体验”套餐:除了喝咖啡,还能学习“捏泥人”的简单操作。

“我叫朱雪琴,来自惠山泥人厂,从事这项工作30年。现在我一边在咖啡店教捏泥人,一边赶制厂里订单。这些大大小小的泥人,就是客人订购的产品。”现场老师这样介绍自己。

“好酒也怕巷子深。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将人请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王杰说,尝试“咖啡馆+泥人体验店”,不仅因为咖啡馆氛围轻松休闲,客人停留的时间更充裕,还考虑到业态模式的可复制性。

马柯介绍,对于这一非遗项目的开发,无锡市政府还给予专项补贴,店铺租金低于周边价格一半以上。目前,每天店里客流约200人次,周末、节假日可达500人次。在无锡,“倷泥摩摩”咖啡店已经陆续开了10家,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园等多个场所。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人们的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守得住传统 跟得上新潮(护文化遗查包養經驗产 彰时代新义)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核心阅读

创新传统工艺,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开发潮流玩具,发掘古老非遗的青春模样;走进日常生活,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无锡惠山泥人已有400多年历史。如今,惠山泥人创新呈现形式、融合现代生活,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火下去。

当传统泥塑艺术遇到现代金属制品,会发生什么?

今年春节期间,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的“美好生活登山节”上,完赛的包養行情选手们惊喜地领到一份特殊奖品——“惠山泥人奖牌”。彩绘着惠山古镇的铝合金材质奖牌上,镶嵌有小巧精致的传统惠山泥人“阿喜”,吸引了许多目光。

“这一奖牌是为登山活动定制的,我们对‘阿喜’形象进行了创新:脸蛋更圆、眉眼含笑,与金属质地相得益彰,也与惠山古镇浑然一体。”奖牌设计者、无锡市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介绍,将传统泥塑艺术与现代金属制品相结合,让奖牌既美观又实用,兼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奖牌的“出圈”,离不开惠山泥人手艺人和相关从业者的不断努力。文创台灯、潮玩盲盒、非遗主题咖啡馆……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惠山泥人正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越走越远。

传统工艺“牵手”金属材料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其中“阿福阿喜”憨态可掬的形象十分经典。清朝时期曾有相关大小作坊40多家,而后许多作坊一度倒闭。1954年,地方政府将艺人与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进行生产,1958年更名为“惠山泥人厂”,2012年成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然而,非遗传承又遇到了新的难题。

“随着市场变化,传统的‘阿福阿喜’渐渐被各类新潮玩具比下去。”惠山泥人厂常务副总经理夏征介绍,厂里最少时仅20个师傅,2019年之前连续多年亏损,陷入生存困境。其实,2002年变更为股份制公司后,泥人厂也曾尝试创新,包養網但产品设计受传统思路局限,仍以“阿福阿喜”和戏曲人物等经典形象为主,创新始终“小打小闹”,开发出的文创产品大多也未离开摆件这一传统功能。

创新,迫在眉睫。

2020年,惠山泥人厂开始结合节庆活动、传统民俗等探索非遗保护与创新的新路径。

延展产品的功能属性是第一步。以奖牌的创制为例,周汉庆介绍,惠山周围的稻田中,有种“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的黑色黏土。团队延续这一原料,用黑泥手工捏出4寸大小的“阿喜”后,开模“复刻”出尺寸统一的泥坯。两种材料的融合如何实现?为了泥人与金属的第一次“牵手”,周汉庆和同事们尝试了近10种胶水,在半个月内赶制出1200枚奖牌。

此外,工艺师们还研发出一系列美观又实用的物件:一轮印着水墨画的皎洁圆月前,用泥塑制成的“嫦娥”独倚栏杆,按包養網 花園下开关,点亮“圆月”,中秋定制款台灯展现眼前;一只红色泥塑小兔在球形的玻璃罩中,它不仅是八音盒、小夜灯,还是一个“大展宏兔”加湿器……这些巧思,出自惠山泥人厂44岁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周璐之手。

“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泥人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周璐说。

时尚元素“碰撞”非遗文化

嘟嘟脸、背带裤,这是大阿福?不,这是潮流玩具“倷泥摩摩”。

“在传承经典形象的同时,我们也想做一款年轻人喜爱的潮玩盲盒。”惠山泥人厂的文创团队经过调研,了解到90后、00后年轻人更喜欢具有时尚气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便与一家设计公司合作,对“阿福阿喜”进行挖掘,前后包養網修改了数十版方案。

惠山泥人厂副总经理王杰拿出当时的设计图纸:“最终提取出圆脸、发髻、肚兜这3个有辨识度的元素加以二次创新——女孩发髻上增加发带、男孩穿着时尚的背带裤。

潮玩的名字来自一名本土音乐人为泥人创作的主题曲,团队发现用无锡话讲惠山泥人时发音像N包養ANIMOMO,节奏轻快又有潮流感。经过讨论,潮玩的新形象取名为倷泥摩摩(NANIMOMO)。

团队结合无锡本土美食设计系列主题盲盒,一经推出,便在线上线下受到欢迎,月销量最高时达1万盒。

开发文创,一度也面临不同声音。“我担心这一步迈得太大。”夏征是从业30多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使用PVC新材料、进行3D打印批量生产的潮玩,是否会超越传统的边界?迎合市场是否会“拉低”惠山泥人的品质和文化定位?夏征等从业者在思考。

然而,老师傅们的看法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前,惠山泥人的订单每月一两万元,2020年以来逐步增加,现在稳定在每月20万元。”夏征了解到,许多年轻人、外地游客在买了盲盒后,开始好奇和关注其背后的非遗文化:“原来这就是惠山泥人。”

王杰坦言,从实践来看,惠山泥人给了潮玩产品文化底蕴,而网红产品又让非遗焕发活力,两者互为支撑、互相反哺。现在,惠山泥人厂扭亏为盈,去年还新招了4名00后学徒,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我们要守得住传统,也能跟得上新潮。”夏征说,如今,传统惠山泥人与倷泥摩摩在产品设计上互相启发借鉴,让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沉浸体验“解锁”消费场景

周末,无锡南长街一间紧邻古运河的咖啡店。顾客赵女士翻开菜单,上面罗列着“阿福摩卡”“阿喜拿铁”“泥人美式”……店长马柯热情地介绍:“我们是‘倷泥摩摩’咖啡店。”

“惠山泥人,以前我只在图片上看过,没想到还能跟咖啡结合。”在店长的提示下,赵女士注意到,这间咖啡店的与众不同:江南园林式的门窗下,摆放着一排“大阿福”;地板和桌布的颜色,都是经典的“泥人红”;桌椅左侧是一排排倷泥摩摩文创专柜;对面的展示区,还有一名老师正在现场捏泥人。

赵女士选择了“咖啡+体验”套餐:除了喝咖啡,还能学习“捏泥人”的简单操作。

“我叫朱雪琴,来自惠山泥人厂,从事这项工作30年。现在我一边在咖啡店教捏泥人,一边赶制厂里订单。这些大大小小的泥人,就是客人订购的产品。”现场老师这样介绍自己。

“好酒也怕巷子深。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除了将人请进来,也要主动走出去。”王杰说,尝试“咖啡馆+泥人体验店”,不仅因为咖啡馆氛围轻松休闲,客人停留的时间更充裕,还考虑到业态模式的可复制性。

马柯介绍,对于这一非遗项目的开发,无锡市政府还给予专项补贴,店铺租金低于周边价格一半以上。目前,每天店里客流约200人次,周末、节假日可达500人次。在无锡,“倷泥摩摩”咖啡店已经陆续开了10家,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公园等多个场所。

“从拓展功能性,到解锁新材料新工艺,再到走进人们的生活,惠山泥人的非遗创新始终在路上。”王杰说,下一步还将与食品、文创、服装类大型连锁品牌合作,以传统又现代的面貌、丰富且沉浸的体验,让更多人了解泥人、传承非遗。

新春走基层|两代村医的坚守 三代查甜心寶貝包養網人的传承_中国网

2月20日,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卫生室,结束包養網價格了一天的工作的梁柱明(右)拉起二胡包養,梁德和与儿子在一旁聊天。

在广西兴业县石南镇环江村,村医梁柱明和儿子梁德和接力扎根乡村,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1968年,梁柱明接受完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质后,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受父亲影响,梁德和也投身医学,1998年毕业后回到村里与父亲一起包養網比較为当地群众把脉问诊。环江村人口近5000人,梁柱明、梁德和走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只要包養村民有需要,他们随叫随到。从入户进行慢病随访到开展卫生健康政策宣传,从治病救人到完善村民健康档案,梁柱明和梁德和把群众的健康放在了心里。

如今,梁德和的儿子梁思为也成了一所医包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毕业后也要回到这里,跟爷爷、爸爸一起,守护好大家的健康。”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中国查包養網技术助力多米尼克农业产业升级_中国网

今年是中国和多米尼克建交20周年,中国援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是两国建交后最早实施的援助项目,目前已开展至第八期。自2005年以来,来自中国的专家团队与当地农业专家和农户合作,引进了多个高附加值农作物品种,促进了多米尼克农业产业升级,增进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我们建立了非常出色的合作互信关系”

轻轻拿起一株海绵包裹的无土生菜幼苗,小心翼翼地将幼苗根系放入水培管道的插槽。在中国农业专家的细致讲解下,多米尼克总理斯凯里特成功完成了一次水培栽种操作。

今年2月,中国援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水培系统在位于该国第二大城市朴茨茅斯的中多现代农业中心正式交付。斯凯里特总理在交付仪式现场表示,本次引进的水培系统对多米尼克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以及农产品出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援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由新天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派出的农业专家组负责实施。“在当地不少农户的要求下,我们引进了水培系统。”专家组组长孙浩杰说,水培系统能节约农地资源、减少农药使用、提高产出,这将促进多米尼克农业技术再次升级,多米尼克民众餐桌上的选择也将更丰富、更健康。

近20年来,为充分发挥多米尼克自然条件优势,专家组首先开展了品种引进和技术示范工作,成功引进了萝卜、彩椒、豇豆、西蓝花等蔬菜品种以及哈密瓜、火龙果等高附加值水果品种。同时,为确保引进作物适应当地种植条件、避免农民承担试种风险,专家组以中多现代农业中心为平台,开展农业试验和成果展示。目前,该中心已成为当地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技术交流平台和多米尼克国家级农业示范中心,每年繁育优质种苗数十万株,并提供无偿技术培训与指导、种苗赠送等服务。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多现代农业中心如今拥有12个大棚、1座现代化智能温室。中国援建多米尼克农包養網心得业科技综合楼项目也已建设完成,该项目集研究、教学和小规模生产为一体,可实现每次10万株、每年50万株组织培养苗的生产。项目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快速繁育优质种苗,有助于该国实现2030年农业产值目标。

斯凯里特总理表示,在中国农业专家组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多米尼克农户尝到了中国农业技术的甜头。“我们建立了非常出色的合作互信关系,多米尼克的每一个村庄都受益于中国专家的帮助,我们对此深表感谢。”他说。

“未来,多米尼克农业的韧性将进一步增强,还将拥有向周边国家出口组培苗的能力。”中国援多农业技术合作项目多方协调官西奥菲尔·霍诺尔说,这将进一步助推多米尼克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越来越多农户坚定地选择中国农业技术”

“2021年,我获得了多米尼克年度最具创新力农民奖。2023年,我又被授予了年度最具适应力农民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专家的大力支持,你们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知识是我成功的关键。”2024年初,中国专家组收到了一封真挚的感谢信。

写信的人叫杰弗瑞·布鲁尼,是当地的一名农户。布鲁尼曾辗转多国谋求生计,在一次返乡探亲时,偶然了解到中国专家正在他的家乡推广大棚种植。“我觉得蔬菜大棚很有发展前景。”布鲁尼回忆说,他立刻着手搭建大棚,中国专家组为他送来了大棚薄膜并进行技术指导。后来他又跟中国专家组学习了栽培技术,种植了火龙果、西红柿、彩椒等,现在已是当地的“明星农户”。

“许多超市都在售卖我们的农产品,家里的经济条件改善了许多。”布鲁尼说,“更重要的是,中国专家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学会了科学种地,我对自己和家乡的未来更有信心。”

中多现代农业中心多方主任杰瑞·卡本介绍,当地此前以传统露天栽培为主,作物易受天气和病虫害影响,风险大、产量低,品质也不高。中国专家组在当地推广以大棚种植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霍诺尔说:“大棚种出的作物产包養網量高、质量好,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热情,越来越多农户坚定地选择中国农业技术。”

3年前,布兰妮应聘到中多现代农业中心工作。“在这里,我不但跟中国专家学会了扦插、嫁接等技术,还在他们的帮助下建起了自己的苗圃。非常感谢中国专家教会了我这些技能。”

作为重要的农业教育和实践平台,中多现代农业中心为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据统计,第八期合作包養網项目启动至今,该中心已累计开展数十个蔬菜、花卉和果树品种的试验栽培,累计开展对外推广培训873次,累计指导农户和学生3300余人次。

“中国专家不仅技术水平高,而且待人真诚友善”

“这哈密瓜是来自中国的优良品种,闻闻这包養味道,清香扑鼻”“还有这西瓜,一个有八九公斤呢,熟得正好,肯定又沙又甜”……

清晨,中国专家和当地工人一起将刚从试验田里采摘的新鲜瓜果装上汽车。孙浩杰说,每当收获新鲜农产品,大家都会挑出质量最好的送到医院、福利院等,与当地民众分享收获的喜悦。

经过近20年的相处,中国专家组已经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卡本表示:“中国专家不仅技术水平高,而且待人真诚友善。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同事在多米尼克的知名度可以用‘家喻户晓’来形容。”

拨开植株的叶片,一群中学生仔细观察着农业实践的成果——他们亲手种出的甜椒。包養过去3个月来,朴茨茅斯中学的学生们在中国专家指导下完成了甜椒播种、育苗、移栽等种植管理环节,如今迎来了丰收时刻。

目前,多米尼克国立大学和多所中学将中多现代农业中心作为定点实习单位和农业课园地。朴茨茅斯中学农业实践带队教师约翰介绍,该中心每年都会协助学校开展农业实践,让学生参与作物培育的全过程。他说:“长期以来,中国专家组与学校密切合作。我相信,不管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学生在这里学到的农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定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我们心里,中国专家早已不是来自遥远中国的‘外乡人’。近20年来,我们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霍诺尔说,2017年,超级飓风“玛利亚”袭击多米尼克,中多现代农业中心受到重创,但中国专家带领大家科学地筹划中心的重建,“你看,中心现在又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卡本对未来充满信心:“期待中国朋友为我们引进更多优质品种和现代农业技术理念。通过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

人才振兴引去九宮格空間领乡村振兴 225.9万人才扎根浙江农村_中国网

原标题:225.9万名人才扎根浙江农村,带动60余个乡村亿元产业发展 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人才,是全面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记者22日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目前,共有225.9万名乡村人才扎根浙江广大农村,近十年累计带动60余个乡村亿元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

日前召开的全省“新春第一会”发出强烈信号,浙江将新一年度发展重点,落脚在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上。在农业农村领域,乡村人才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帮手。

为全面贯彻全省“新春第一会”精神,记者了解到,浙江正针对乡村人才队伍展开系统性迭代重塑。“我们把乡村人才培育的着力重点,放在一个金字塔形的队伍中。顶部是育强万名乡村‘头雁’,中部是育优十万名‘农创客’,底部是育成百万名‘新农人’。”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金字塔形结构的新农人群体,将深深扎根千万农民群体当中,充分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在安吉红庙村,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产业已触及发展天花板。2022年,10余名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联手村集体开办深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他们的创意改造下,废弃十年的老矿坑化为美景,坑边配电房变身网红咖啡馆,游客络绎不绝,日出杯量超7100杯,创下国内咖啡馆最高销售纪录,村口摆摊的老农也跟着一天能卖出5000多根香肠。

无论小樹屋是运用新技术、催生新业态,还是打造新经济,新农人之新,在于对乡村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带动乡村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优化跃升,激发乡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浙江将新农人群体中的青壮年人才称为“农创客”。他们年龄在45岁以下,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返乡创业、勇瑜伽場地于创新,组成了“乡村版”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其中的佼佼者,被称为乡村“头雁”。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透露,自2015年启动培育以来,目前浙江农创客已超6.2万人,正逐渐从单一产业经营迈上村庄运营的新台阶。

北大毕业的温州姑娘谢怿雪回乡投身徐岙底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她带领32户村民一同创业,活业态、巧经营,吸纳本地用工148人,5年累计促增收2500万元;浙江万里学院毕业生叶成龙与同学组团搭建“艺起富”乡村运营服务平台,一年时间就帮助13个村庄引流消费人群100多万人次,收益累计超1亿元。

乡村人才振兴,靠外引,更靠自强。早在20會議室出租舞蹈教室前,浙江就提出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锚定千万农民素质提升,构建起“小樹屋交流省级农民大学、市级农民学院、县级农民学校、乡村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乡村人才培养体系。近10年来,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280万人次。其中,湖州茶农朱仁元,更是从一名学员成长为“头雁”导师。

8年前,浙江率先实施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改革,一系列政策利好大大激发农民评职称的热情。云和养鳖能手卜伟绍、诸暨红薯种植大户冯永才等经过不懈努力,于2018年双双获评副高,又在去年同步升级为小樹屋正高。据统计,目前,浙江共有318名乡村人才获得高级职称。

乡村是各行各业的大舞台。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省将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经营管理人才、乡村电商促富人才、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乡村农旅发展人才、乡村实用技术人才、乡村规划设计人才、乡村数字化人才、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等十路人才,扎实打造好乡村人才矩阵。(记者 来逸晨 通讯员 裘云峰)